关于好课:《中小学美术公开课的“秀”》
关于好课:《中小学美术公开课的“秀”》

扫描二维码访问该页面

2022-12-21 13:8:36 课程教材 0

 关于好课:《中小学美术公开课的“秀”》

  

     疫情开放前,有位老师拿了一本我与何福军编的《中小学美术公开课的“秀”》一书,与我说:“很多网络平台上有这书的在线阅读,喜马拉雅山平台有三个美妙的声音在朗读,有的还出了纸质盗版书,可以去索赔。”我一笑说:“这书出版后我们都是免费送老师的,没卖过一分钱,如果索赔就不是我们做公益的初心了,平台需要就算我们贡献美术教育了。”

   我接着说:“其实,许多书、专家讲座就像一个漂亮的女人,是经过精心化妆的,已不是素颜,需要我们用批评的眼光去看、去听,去伪存真;即使最伟大的经典素颜书《孙子兵法》,当初齐国的许多人都有了一本,但还是常常打败仗,这其中的原因,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:”

    

      

      首先看现状,我们编这书原因,是我当宁波市美术教研员近20年中,指导的教师在省里优质课比赛每次一等奖,有时还一等奖第一名,全国比赛也是一等奖,有别出心裁的设计,让大家觉得课还可以这么上,打破了一些教学中的束缚,有各地教师常来问上课的诀窍,为此心血来潮编了这本书,还搞了几次“中国创课”的大型活动,宁波市的美术教师都免费得到了这本书。这本书的效果怎样?我退休后,看看近几年宁波市在省里美术优质课的表现,部里优课成绩,大家就有答案了,我也觉得书的作用并没有多少大。

     再看书的内容,虽有五章20多节,介绍了各种公开课上法,有情景描述、情境解析、问题应对,并在实例中提升到理论高度,现在看来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。

    不要看我在前言中说:“‘秀’是个敏感的词,特别是公开课的‘秀’,会使人联想到‘作秀’,而不是‘优秀’,所以不敢说‘秀’,但‘秀’在继续,批评在继续。

    我们何不解放思想,堂堂正正地说公开课的‘秀’,研究怎样避免‘作秀’,使美术公开课成为求知的学生优秀的舞台,解惑的教师优秀的通道,先进的教研优秀的场所。

   因此,本书以‘优秀’作为核心词,从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出发,把公开课作为舞台,以‘秀’作为行动策略,以师生共鸣作为课堂氛围,以获得艺术享受、情知合一为目标。追寻公开课发展的线索,分析各种不同观点的成因,揭示当前公开课的疑难问题,提出各种类型公开课如何利用合适的课程资源,构建课堂的知识结构、并运用 ‘优秀’的上课模式与策略。

     想法很好,说得好听,但我发现大家在阅读中往往关注的是碎片化“秀”的方法、是下位的“作秀”技术;而不是整体去理解其中上位的“道”,那就掌握不了上课“优秀”的关键能力。

   什么是上课“优秀”的关键能力?国家课标组长尹少淳教授曾说:“在美术学科研究‘裸课’的有3人”,他、龙念南和我。我“裸课”的研究方法是:一个教师要拥有不用PPT,能用一支粉笔,看教材一刻钟就能上课和说课的能力,这需要知识的积淀和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,为此我还编了《美术教学36策》一书出版,是我“裸课”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说明。

     说到上课的关键能力,其中有一条是“以终为始”,我们通过何福军老师的“逆向构课法”的研究实现。比如,需要学生创作出怎样的作业为“终”,那课的导入就为这一目标来设计,整个环节都围绕,不能有废话,简洁明了,一节课往往有3次练习,也称“分阶段练习法”,层层推进,最后学生作业达到可去比赛、也可装饰校园、还可作为课堂论文图像支撑的要求。我曾形象地比喻,宁波的美术教师上课要像宁波的渔民一样,一切都是为了抓到更多的鱼,更大的鱼。

    但我现在偶尔听听新教师美术课,大都废话太多、PPT太花俏、环节太复杂、学生作业太差、无效的教学对话和合作流于形式,浪费了学生创意的时间。为什么大家课会上成这样?其中一个原因是书里看来,专家中听来、听课时学来、网络里查来,东拼西凑,成为一节公开课唯独不走心。如果你叫新老师不这样去拼凑,新老师就不会上课了,所以,美术教学要避免在无效中不断模仿、不断内卷的情况。

  怎样的教师才能上出好课?一是王子,二是灰姑娘。王子是在王室氛围中产生的,也就是这教师在最优秀的团队中成长,耳闻目染有了气质和能力,你不需要去指导,让他自由发展,就能上出不同凡响的课;灰姑娘虽然不在优秀团队中,在芸芸众生中你发现了,只要给她一双水晶鞋,她就会给你别样的美丽;当然我们最怕灰姑娘的两个姐姐,世界总有两面性,有好课也有你受不了的课,这才是立体的世界。

    近几年,我为学校做顶层设计、指导校长和一些其他学科的课题研究,听了许多语文、数学、科学的课,发现其他学科的课没有美术课花俏,“以终为始”做到特别好,因为这些学科的课,如果学生作业不会做,下节课就难上了,所以教学直指教学重难点,为作业的铺垫恰到好处,教学逻辑严密也不失生动和幽默,比如正高级特级教师刘善娜的“画数学”、特级教师周静珠的“数之美和意”的数学课,科学与人文结合,理性与感性吻合,值得美术学科借鉴。

   总之,关于好课,还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实实在在地研究,书和别人的经验只是外因,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22.12.21